互联网围墙拆除不会造成隐私泛滥

如果调取用户位置信息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用户隐私其实是可以具象化的。那么谁来界定调取用户隐私的边界,谁来约束和监管互联网公司的具体行为,这或许是行业危机下的机会。

被迫拆除围墙不会造成数据安全问题泛滥

此前腾讯与阿里的握手和互通有无曾经引发业内人士对安全问题的担忧,实际上打扰用户这种行为是根植在互联网企业基因里的。插墙与否都会存在隐私泄露问题,在分析用户实现商业价值这件事上,互联网企业是无所不用其极的。这一切都归因于用户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过高。

以近期美团被曝频繁调取用户位置信息为例,最新公开报道显示是大部分主流App都会被类似软件监测。这是一款由境外人士研发的读取iOS 15系统日志的软件。我们且不论互联网企业频繁调取用户信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至少在监测App方面,技术成本是不高的。换句话说,监管机构开放一款监测插件的成本也不高。只是需要系统提供商强制植入就行了。


被迫公开的行业规则会引发行业自律

类似事件并不仅仅在国内上演,欧盟强制iOS支持第三方应用安装渠道,苹果回应称可能会使得恶意软件通过第三方渠道伤害的用户权益。事实上,安卓设备的恶意软件的确要不iPhone高出15-47倍。

另一方面来看,公开会引发安全问题本身是个伪命题。安卓系统本身是可以设定保护机制的。不管是自检测还是第三方检测软件是可以进行检索安全问题的。换句话说,手机企业、App开发商或者具有监管背景的机构可以强制安装检测插件,定期检测调取数据的合理性。

数据备案机制

开放生态会引发监管通过技术手段对细分行业的数据更有效的把控。譬如美团、滴滴等国民级App在开发某个用户数据相关的功能,需要提交调取用户信息的频次和条件,通过审核之后才可以上线。所有氪商业化的数据分析都要进行备案留存,AI化监管和行业法规也将会更加完善。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监管工具或许是下一个蓝海市场。

与之对应的用户反馈能力和用户选择权也会加强,事实上在调取用户位置信息上很多App可以通过弹窗实现用户按需选择,用的时候单次获取位置信息已经开始普及。iOS也在推动App不跟踪用户信息的功能。

结束语:互联网生态的开放和隐私保护并不相悖,反而会催生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