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 iPhone 还缺货,这款产品倒是先火了

最近准备入手 iPhone 13 Pro 升级一下我的老款 XR,可看官网订货时间要 40 天以上。

我不想等,于是准备碰运气试试线下门店提货。

虽然是线下提货,但依然需要提前到线上下单。按照苹果的规则,线上下单后可以选择就近的门店提货。

前提是,门店要有现货。

有过或者正在经历同样过程的读者知道,现在全国的苹果线下店几乎都是缺货状态。就算有,也都是提供给之前在线上下单的用户。

另外,官方零售店每天会在不同门店放出少量现货,如果你运气好的话,就可以选择线上下单线下提货,最早当天就能拿到。

相比等待一个多月的提货周期,这种碰运气的做法显然会吸引更多人去尝试。这种动机进而形成了一个需求,抢单

说白了,你需要在不确定的放货时间点以最快的速度下单。

为此,又形成了两个需求。一个是如何知道官方放货时间,另一个是如何第一时间下单。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机会。哪里有机会,哪里就有产品存在的空间。

这不,当新款 iPhone 还大量缺货的时候,有一款名叫「苹果小工具」的微信小程序火了。

我是在小红书上看到这款产品的,帖子发布者说自己通过这款工具顺利抢到了 13 Pro。

好奇驱使加上自身需求驱动,我研究了一番。

这款产品的功能很简单,就是能帮你查询全国各地苹果官方零售店的 iPhone 库存以及放货时间。

你可以选择具体的 iPhone 型号以及城市,点击查询后就可以看到该城市不同门店的货源情况。

如果显示有货,那你就可以直接去官网下单了。

如果显示无货,且你不确定具体放货时间,那就可以用这款产品的另一个功能「自动刷新货源」。

设置完需要监测的 iPhone 型号以及城市后,点击「自动刷新」按钮,程序就会一直刷新,直到发现有新的库存出来。

这个过程中,你必须保持小程序处于前台打开状态。如果发现了新库存,系统还会发出一个提示音并弹窗告诉你有现货了。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赶紧去官方 Apple Store 下单。

不过我可以告诉你,如果你按照这个逻辑去操作,那大概率是抢不到新款 iPhone 的。

原因很简单,这个小程序是第三方开发的,如果信息属实,他们会以数据爬取的方式获取官方数据,然后再存储,最后到小程序上进行展示和提示。

要知道,这个过程是会有时间损耗的。

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小程序的提示时,可能货源早就已经被别人秒走了。

这种机制,存在极强的滞后性。

因为热门款的放货量极少,加上需求大,短期内集中抢购的人很多,总会有人手更快。或者,人家也上了高科技方式。

既然等小程序通知后去抢存在滞后性,那么有没有可能提前预知官方的放货规律,并做好提前抢货准备呢?

还是那句话,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机会。哪里有机会,哪里就有产品存在的空间。

与这个小程序并行的还有另一款名叫「库存小工具」的微信小程序,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查询全国各门店的 iPhone 库存明细和具体上架时间。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所在城市的苹果门店放货情况,那就可以查看最近几天的放货时间和具体型号,以此推断出大致规律。

比如,长沙的苹果零售店一般是在早上 8 点 20 开始放货,高峰期集中在 9 点左右。一般来说,热门的 iPhone 13 Pro 只会有几台现货出来,而 iPhone 13 则相对多一些。

找准了这个规律,那等到明天的同一时间就可以提前加好购物车并填写相关信息,然后不断点击下单就可以了。

这种做法能弥补前面说的时间滞后性,但同样依赖于运气和手速。我试了两天,依然还是抢不到。

此外,这款产品还提供了按照地域、时间、款式进行细分查询的功能。不过有个前提,如果要开启这些高级查询功能,需要先观看几十秒的广告来解锁。

可能细心的读者发现了,上面提到的这两个功能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微信小程序里,一个叫「苹果小工具」,一个叫「库存小工具」。

按理来说,这种功能类似或者说有些重复的功能完全可以放在一个产品内。可是,为什么要做两个独立的小程序呢?而且还是同一个团队开发的。

很显然,这是这类产品的商业模式决定的。相信你们也看出来了,这两款产品都植入了广告。

对于展示型广告来说,提升转化率的关键就是曝光。这两个功能之所以被分在不同的小程序里,就是为了拆分场景并提高广告曝光率。

曝光越多,收益越高。

包括一些「高级功能」的解锁也是通过观看广告的方式来达成,虽然产品是免费的,但依然不妨碍开发者赚钱。

特别是那个自动刷新监测是否有货的功能场景,广告更是直接常驻前台,用户注意力非常集中。这种高效曝光,提高了广告变现效率。

我看网上也有人说通过这个小程序的帮助抢到了 iPhone,不过在我看来,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前面也说了,如果等着小程序的通知去下单,在这种滞后性的影响下是大概率抢不到的。

如果真的抢到了,要么是库存够,要么是运气好。

另外,现在也有专业的黄牛提供代拍服务,他们在咸鱼或者淘宝上揽客,然后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并通过自己的手段去代客下单。据说,命中率还挺高。

这种因为供给紧张导致的供需失衡会衍生出很多的溢价空间,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实就是加价购买。

所以,行业内有个规律,当做产品的还没赚钱时,围绕这些产品做周边服务的可能早就赚钱了。

比如过去这十年,围绕各种移动 App 做短信服务、推送服务、IM 服务以及云存储服务的厂商都活得不错。

他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产品的起起落落,但自己始终只干卖水的活儿。

老话说,挖金的累死了,卖水的变富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唐韧”(ID:RyanTang007),作者:唐韧,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