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机器人创始人兼总经理周全:复合机器人将构建轻量、柔性、可重组的新型智慧工厂 | 2021WISE元宇宙·机器人峰会

2021年以来,机器人赛道受到资本热捧。仅前10个月拿到融资的机器人项目就有299个,其中253个集中在C轮及以前,79个项目的融资额在亿元人民币以上。

天眼查数据还显示,今年新增的机器人相关企业就超过10万家。截至目前,我国有超过32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包含机器人)。在地域上,广东省机器人相关企业最多,有超过7万家,占比达22.02%。是第二名江苏的近2倍。

所以在这个产业和资本双重背景下,36氪于11月25日在深圳举办了超前体验·机器人峰会。此次峰会邀请了众多投资人、科学家、学者、优秀创业者以及相关从业者,共同探讨行业新趋势,以及在新环境下如何让技术走进大众生活。嘉宾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达晨财智业务合伙人任俊熙、蓝驰创投董事总经理曹巍、阿里巴巴达摩院语音实验室研究员付强、高仙机器人创始人兼CEO程昊天、大族机器人CEO王光能、未来机器人创始人李陆洋、云迹科技执行总裁兼CTO林小俊等多位嘉宾。

在峰会上,功夫机器人创始人兼总经理周全认为,复合机器人在能源、执行部件、AI、标准化及互联互通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在智慧工厂,机器人将是主要生产力,它们需要具备移动性、自主性、协作性。复合机器人具有传统机器人、非标自动化设备所不具备的能力,可以与生产环节中的各种制程设备交互、直接操作原物料与成品物料,像人一样独立完成上下料、搬运、清洗等复杂的重复性工作。复合机器人将改变现有固定的孤岛式产线形式,生产方式由规模、标准化向灵活、敏捷、个性化、绿色节能方向演化。未来,将由复合机器人构建轻量、柔性、可重组的新型智慧工厂。

以下为周全演讲实录(经编辑):

复合机器人其实不是一个新东西,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它经历了从研究单位走向应用市场的历程。在研究单位领域做得最好的,我认为是德国的Fraunhofer研究所,他们从1998年开始做一代,一直到现在的四代。但是我认为他们商业化现状应该没有完全达到预期,德国人较注重机器人本体的底层技术核心研发,这与他们的工业基础相关。

Google投机器人也经过很多波折,2013年收购了波士顿动力,2017年转手给软银,软银最近也转手给韩国现代,但是Google现在仍然保留着X实验室的Everyday robots,它是用人工智能AI技术,来不断提升服务机器人的能力。

第三个值得介绍的是波士顿动力。波士顿动力的四足机器人、后空翻人形机器人、跳舞机器人,都是非常领先、非常前瞻的创新性设计。他们今年推出的复合机器人Stretch,与功夫机器人研发的复合机器人在形态、功能上都比较接近,可以看到波士顿动力也在往实用化方向努力。

功夫机器人研发的复合机器人专门用于工业生产中的上下料、检测、清洗、搬运等,适用于3C、半导体、金属加工等众多制造领域。它可以做到如取一片手机侧边框加工件,放进专机设备进行加工的作业,还可以取一些圆形、异形、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加工件,如做手表外壳的某一个制程的取放料动作等,它具有传统机器人、非标自动化设备所不具备的能力。

我认为目前复合机器人在应用落地方面,还存在三方面的挑战:

一是灵活性。目前,复合机器人的动作比较机械僵硬,导致速度不够快。其实我们的复合机器人实际动作已经跟人的速度基本接近,但是对于机器人结构自身的能力,对速度、灵活度的提升仍是一个关键问题。

二是控制复杂。这个复杂更多是考虑到工业管理中的人、机、物、法、环、测等诸多环节,如果要把复合机器人部署到真实的生产系统中,需要照顾到所有环节,甚至还要考虑到专机设备、上一层来料等。因此需要突破各个环节因素的影响,最终实现复合机器人自主顺利地生产。

三是落地难。由于众多难点叠加,导致目前复合机器人落地非常难。据我了解能够真正落地、持续运行的,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企业并不多。

针对以上难点,我们主要进行了四个方向的努力:

一是研发管理。研发管理主要是设计问题,像复合机器人这样的新型产品,实际上在产品设计理念上,应该做成什么样、挖掘什么难点需求,我认为大家或多或少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所以设计本身的成功才是一个产品的起点。

二是生产管理。因为落地要有订单、有交期。国内一个项目往往前期谈很长时间,但是一旦谈成了要交货,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所以在生产管理方面,怎么做到高质量、高效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三是供应链管理,我们要把好原物料的关。

四是现场管理,我们利用物联网技术,能达到易损件快速更换。

举我们复合机器人现实场景的一个项目案例,该复合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至今已持续运行超两万小时。并且整个复合机器人本体没有大修,目前还在运行中。所以我们的复合机器人,已经经历了真实场景的考验。我认为未来,将会由这样的复合机器人来建构一个轻量、柔性、可重组的新型智慧工厂。

关于复合机器人的未来展望,我认为有非常多要提升的空间:

第一是能源方面,要有更好的电池。我希望在电池上,能有更大的突破,能够达到复合机器人可以用一天或者用三天不需要充电,这对机器人运作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助力。

第二是更好的执行部件。机械臂本身在不断进化,但是就协作机械臂跟工业机械臂而言,实际上它本质变化并不是太大,还是同样的变速器、伺服驱动关节。这也导致了复合机器人还是比较笨重,不能实现想象中的灵活。像比较灵活、轻量的机器人,但是手臂驱动能力又不够,所以这也是一个矛盾点。

第三是更高的AI。Google已经做了一些前瞻的探索,但是实际上仍然不能达到,一个机器人非常自主地决定自己干什么。因此,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AI,还不能完全满足复合机器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需求,这也需要一个很大的突破。

第四是标准化、互联互通方面,现在国内机器人数量特别多,但是标准化相对滞后。据我所知欧洲的AGV标准,能够达到不同厂家的AGV,可以用同一套第三方控制软件。这样的标准化,也是国内需要进一步去突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