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之黄金时代:“危”与“机”并存

2010年金融危机之后,社会普遍关注模式创新和互联网,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创造性地提出了“硬科技”这一概念。

但“硬科技”究竟是什么?什么是“硬”?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到每个行业,小到个人个体,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在本期嘉宾华创深大投资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黄凯文看来, 硬科技需要基于中国国情及战略发展来定义。

“硬科技”的英文翻译为“Hard & Core Technology”,强调的是 “硬核”的科技。科技本身的概念很广泛,从科幻片到黑科技,都可以称之为“科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产业政策的演变,科技在定义会有相应的倾向。“硬核”的科技也是跟随我国战略的发展要求应运而生的,“硬”不仅仅指战略发展的核心和根本,更暗示着需要时间沉淀,需要技术积累。这样看来,硬科技不一定是前沿科技,也包括一些扎实的核心技术,涉及从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能源到生物基因等众多领域。

本期大咖小讲就围绕 “硬科技”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与众不同的硬科技

提到“硬科技”,总不可避免地会与模式创新或TMT产业里的互联网对比。黄凯文从底层技术的角度,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共通之处——都需要时间沉淀积累形成。例如TMT的应用层和大数据的底层等核心技术,也属于“硬核”技术的一种,需要从业者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因此TMT产业里也与硬科技有交叉的领域,但也仅限于底层的技术。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硬科技大多数基于2B端,需要长期规划用户的需求,商业的可预估性是渐进的。黄凯文认为,互联网企业更强调2C端流量的聚拢、转化和变现,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来对整个生态进行用户行为的引导和价值的收集。而在硬科技领域,上下游的关系是非常稳定的阶层,芯片、模组、设备等非常明显的界限表明商业模式的颠覆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上中下游环节利益模式固化的环境中,若想去升级、去创新,离不开下游客户对上游的认可。因此渠道关系的管理尤为重要。

同时,商业模式的特殊性也造就了其核心人才区别于其他领域的特质—— 以产业资源和运作能力为经验支撑,团队的领导力格局优势显著。在不断接触下游客户这类B端用户群之后,整个创始团队,特别是大股东、操盘人,或许不是最聪明的、最有创意的,但一定是格局最为开阔的,产业经验也尤为丰富。他们不仅能够对实时有着较为及时和准确的把握,对资源的运用有着超乎常人的效率,甚至能够影响整个公司文化的打造。

硬科技投资热

全球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曾说: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投资本身确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真正的价值往往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对于更需时间沉淀和经验积累的硬科技来讲,投资更是长期主义的实践,更加强调规划性和客户的样板工程、品牌效应。这是硬科技投资所面临的首要挑战。一个投资机构是否能够对整个产业链的中下游的大客户逐步接受,逐步试验,逐步找到成功案例,然后再应用推广到其他同类客户中去,决定了硬科技投资是否有成功的可能。

另一个挑战是团队产业资源的积累。硬科技投资本身需要经过漫长的产业验证,现金流和规模化的时间都很长,创始团队必须拥有较为丰富的下游客户人脉,培养对产业需求的深度理解和前瞻性。同时,由于硬科技投资“十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特性,为团队的操盘经验设立了较高的标准。比如各个部门的精英是否都有能力融合在团队中,渠道关系中产业联盟的能力和推广能力。

虽然硬科技投资有着诸多挑战,仍然阻挡不了市场上兴起的投资热。作为投资机构,要想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必须尽早构建自己独特的优势。

在硬科技投资过热的现在,仍然需要通过深入理解创业公司的成功必备要素,反过来升级优化相对应的服务。具体来看,需要做到三点—— 首先挖掘优胜团队,其次赋能创业团队,最后随机应变。

挖掘优胜团队,即挖掘出能够获得竞争优胜的团队。在产业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短时间的起伏本身是一个公平的资源竞争掠夺,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他是优胜的创业者,将不受任何一个方向的颠覆。出现泡沫时,他会利用环境变化产生的新因素打败竞争对手;步入寒冬期,他又能够利用新环境下的特定因素与竞争对手抗衡。所以能够胜出的团队,他具备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具备内在的竞争优势。

赋能优势团队,即尽己所能为创业团队提供相适应的服务。无论是泡沫期还是寒冬期,产业发展是持续的,产业投资机构也应具备敏锐的目光,发现创业团队的短板并尽快补齐。同时鼓励并推动技术驱动型创新,充分调动内部资源辅助精英团队进行持续创新。

随机应变,即运用不同的策略在多变的环境中进行投资管理。在当今动荡、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投资机构既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心态,还要避免盲从,真正管理好整个投资生态,包括投资者关系、资本运作等。这是投资机构多维度的考验,也是在大浪淘沙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必要条件。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硬科技投资何去何从

硬科技领域的技术创新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的科技力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大时代,中美科技较量仍在进行。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利好,一批又一批国有资本开始涌入硬科技投资领域,对投资行业也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黄凯文分别从创业者和投资机构两个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创业者来说,仍然处于一定的竞争环境中,仍旧会遇到应该竞争的对手。可能现在的对手不同,打法不同,但是 创业者的目的仍是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争夺下游客户的认可。在硬科技领域,从早期需求的机会了解到产品规划,到获得订单,再到实施、服务,最后获得持续的订单,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成功的创业者还是能够打败竞争对手,赢得下游客户的持续认可。

当然,国际形势的改变总是“危”与“机”并存。如今随着科创板的成功和北交所的即将成功,越来越多的资本平台提供给创业团队,使得他们能够加速产业链的升级、创新,最后服务于整个社会经济。创业者对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硬核科技的重视,使得早期显现出竞争优势的团队能够及时获得国家正式的倾斜支持,获得更多资本市场资源的倾斜,但同时也加快和加多了竞争的资源维度,加速了竞争的淘汰。在与新增的国资竞争蛋糕资源时,创业团队的一举一动都至关重要,能够抢先获得即意味着后续的资源优势。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在硬科技产业取胜价值观的引导下,不会因为一时的政策倾斜而改变整个格局。硬科技投资这个链条非常长,需要的是工匠精神的坚持,是深度研究的实力,是人才经营的聚集,是各方资源的运作。在这种体系下,投资机构不会因为一时的利好环境而改变整个投资格局的,可能更注重于投资机构里的创始团队本身的基因。如果团队基因符合产业,是有利于产业长期发展的,那么无论在什么挑战下,投资机构都能够支持和服务有竞争优势的创业者,仍然能够作为优胜者的肩并肩的伙伴。

同时,国资的涌入给民营投资机构带来的不只是竞争,更重要的是 优势互补。国资机构可能在前瞻性、灵活性、挖掘能力与执行效率上有所欠缺,需要非常专业的、细分的民营产业投资团队与之互补。在竞争条件下,国资和民营机构结成战略伙伴,将双方资源互补,共同支持同一个创业团队,会形成一个合作共赢的新局面,最终对整个国家的科技、经济发展都百利而无一害。

如今我国已步入硬科技的黄金时代,创业团队、国资机构、民营产业机构已形成新的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中,聚集了工匠精神,沉淀了时间阅历,就像华创深大投资创始合伙人黄凯文所言, 做硬科技,要“熬得住、熬得起、钻得深、容得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青年投资家俱乐部”(ID:TheYoungInvestorClub),作者:尚佳琪,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