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升自我?来看看你的行为是如何塑造你的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你身边会不会经常有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人?如果你仔细审视自己,也许你自己也是——想要成为一个经验职场人,却很久没学习;想要写出好作品,却迟迟没动笔;或者以为自己至少是个很自律的人,但一个月去健身房的时间却屈指可数......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自己这样呢?这篇文章来自编译,作者分享了一些改变自己的小方法。

图片来源:Pexels.com

重复的行为造就了我们;因此,优秀不是一种举动,而是一种习惯。

——亚里士多德

请先思考一下:你最常做的事情是什么?

实际上,我们是由日常的行为塑造出来的——无论这些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很多时候,我们说了什么并不重要,因为这些东西并不太会影响我们。相反,日常的输赢由行为决定。

你有没有那种嘴上说讨厌八卦、不喜欢浪费时间,但总是亲自制造八卦、对垃圾信息上瘾的朋友?或者你有没有那种总是说马上要开始一个大项目,但从来没搞出过什么水花的同事?你是不是很容易想到符合这些特征的人?

既然你这么容易注意到别人身上的知行不合一,那你注意到过自己身上类似的不协调吗?

其实很多人都很难这么发现自己。因为自我意识是一只狡猾的小兽,遇到问题时你总有很多理由帮自己辩解。但一个拥有真正自我意识的人,通常会直面自己不想知道,但必须知道的现实。尤其是,当涉及到改变你的生活时,你就必须切实地改变你所做的事情。当然这很困难,因为你必须行动起来暴露自己的痛苦,但这其实是最难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那怎么才能做到呢?再多的建议也代替不了实践。即使实践失败,也远比陷入思考陷阱里要好。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方法吧!

好好审视你自己,因为这决定着你的生活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的问题。

那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分析自己的行为?你有专门花时间客观地看待你自己吗?请记住:要分析的不是你的想法和理想,而是用你的行动告诉你“你是谁”。

很多时候当真正开始思考,我们会发现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总是和行动不太相符,比如你觉得自己是个自律的人,但就是不能按时起床、按时锻炼。这些知行不合一一开始可能会令人不安,让你的内心很混乱,但还是要对自己宽容些,因为能注意到这些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我之前读过很多关于风险、投资和概率等方面的书,发现人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想的和做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就拿我自己举例吧,我有自己的公司,也出版了很多关于财务知识的书(比如《阻止你赚钱的,只有你的穷人心态》),我自认为自己在这方面上还是小有建树的,但现实却很打脸。因为过去一年,我在财务问题上踩了巨多的坑,比如:花钱太多、从事高风险的投资,以及进行非理性的押注。所以,即使我知道怎么正确地处理财务问题,但我还是没做到。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适用于金融领域,还适用于生活的各种领域:

投资之所以很难,是因为投资不是金融学,而是对人们如何对待金钱的研究。即使再聪明的人,你也很难改变他们的固有行为。想要教会别人投资,千万不要用那些死板的公式、逻辑化的Excel来试图总结人们的行为规律。因为一旦涉及到描述自己,人们往往会否认自己做过这些东西,而不是诚实地面对它们。

看到这里你可能想问:如果行为很难教,而且聪明也不能帮人做出更好的决定,那么该如何改变自己、做出更好的决策呢?

这就要回到刚才说的:好的开始始于观察。也许如果你对自己做的事观察得够深入、够持久,即使从你现有的认知出发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些观察也至少能防止你钻牛角尖。

所以别灰心,你怎么说的并不重要,重点是要开始关注你的行为,顺便也观察一下别人在做什么。千万不要出现那种“不要你以为,就要我以为”的状况,毕竟不管你怎么以为,都不影响一件事现实的运作。

图片来源:Pexels.com

为什么总有些事你嘴上说不想,身体却很诚实?

如果你能做到前面说的那种自我觉察,那就等于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始。虽然这个开始可能会让你感觉有点挫败,毕竟发现自己没自己想的那么强总是件难过的事。

但是!发现可不意味着一定能改变,因为你稍不留神就会到原来那种行为习惯上去。

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模式像个巨大的磁铁,牢牢地吸附在我们身上,甚至能超越你的逻辑。因此你要下决心发动一场意识和行为间的对决,即使最后失败了也不要紧,你会发现自己慢慢变得更有效率了。

在此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负面的行为模式很难打破?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做正确的事情,最后却选择了错误的事情?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回报。

人就是以奖励为基础的生物。即使是消极的行为也会让我们从中得到一些东西。通常,你从消极行为模式中获得的回报是立竿见影的,而你从有价值的习惯中获得的回报却需要时间。

比如你刷短时频时,虽然明知道自己在浪费时间,但就是停不下来,因为你得到的快乐是即时的,能马上从你的手传递到你脑子里。

我们可以看看一些常见的消极行为模式及其回报:

成为焦点:即使你做了一些损害名誉的事情,你也会受到关注,这能满足人的虚荣心。

所有不健康的活动:从吃炸鸡到吸烟,再到酗酒,不健康的饮食能让你马上得到愉悦的多巴胺。

深陷无意义的循环:你可能明知道和某“渣男”或“渣女”约会没结果,但还是忍不住想他/她,你最终得到的回报是:确认自己不值得,然后安心地放手。

任何减少长期成功机会的短期行为:那些即时行乐的东西,能让你从长期追求有价值的东西所需的紧张和乏味中,得到一些放松的回报。

一旦你发现这些行为给了你反馈,那即使你嘴上不想要,身体还是会很诚实。理解了这一机制后,是不是对自己看些“自虐”行为有了新的认识?

图片来源:Pexels.com

接下来该怎么做?

如果你想改变你内心深处看待自己的方式,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但是,要改变你的行为,你又必须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这就好像一个循环。

如果你只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选择性地改变自己的行为,那依然没用的,那只是一种伪装。只有当你一直以这样的方式行事才能有效果。

有一篇关于自信行动的帖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它谈到了为什么假装让自己显得强大,而自己并不自信时为什么总是失败。例如,如果一个男孩强行鼓起胸膛与陌生的漂亮女孩交谈可能会很尴尬,但如果他一直有意识地相信自己才可能会奏效:

人在伪装的时候会产生羞耻感,这是伪装成一个不是自己的身份(我很强大)并让它暴露(被拒绝)的结果。解决办法就是不要再伪装身份,而是接受真实。这并不意味着不去尝试,而是意味着要自信就不要只在演讲时坐直,而是要一直坐直。至少训练你的身体自然地接受你过于关注自己而不能做的事情。 如果这项尝试(有力的身体姿势)完全代表了事实,那就意味着最终你将在身体上变成你的身体假装的那个人。

所以又回到那句:你的行为告诉你你是谁。要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假装”虽然是一种可行的策略,但只有它成为你必须的生活方式才奏效。这就是“伪装”的意义。

当一个演员使用科学方法表演时,他们实际上就是角色本身。当你看希思·莱杰在《蝙蝠侠》中扮演小丑时,你是在看小丑,而不是希思·莱杰。有人说小丑比面具后的演员更真实,以至演员以后再难完成这样的巅峰之作。而现实中我们对自己的改变必须反着来。

不要只是在脑子想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是做你想成为的人会做的事情,尽可能多地表现出这种行为。比如你想成为好的插画师,你画过100幅画吗?你想写好作品,那你真的动笔了吗?要知道,对于自我提升,行动是必经之路。

其他一些小建议

首先,要非常认真地对待你所言及的计划。在轻易做决定前不妨试着坐一会儿,好好考虑下你是否真的要去做。

其次,一定要让目标做到精简。因为做事最重要的是养成习惯,说干就干。如果你只打算做3件事,就不要密密麻麻地写19件待办事项。实现较小的计划还是相对容易点,列出宏伟大志完成不了又会增加你对自己的挫败感。

最后,要记得不断提升效率。你也可以从一些书和视频课里找找完成任务的技巧,不断打磨效率。当然延迟满足也很重要,坚持不下来的时候就尽量想想这些小事对未来的你带来的好处。

总之,当我们只是在观察时,我们是自大的,只有当我们行动起来,才能够抵达真实。

译者:小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