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首发 | 贯通AI设计与建筑机器人建造,「一造科技」获千万美元级天使轮融资

文 | 秦明;编辑 | 石亚琼

36氪获悉,建筑智能与数字建造技术服务商「一造科技」近期完成千万美元级天使轮融资,由云启资本独家投资,青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软硬件研发、营销拓展和团队升级等事务。

「一造科技」致力于打造人机协作的一体化设计、优化与生产建造模式,拥有FURobot建筑机器人软件控制平台、预制与现场建造硬件专利平台。目前已针对现场建造与预制装配两大场景展开研发实践,同时覆盖多达15种多材料智能建造工艺,并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多个项目。

以长周期视角来看,中国建筑产业整体市场潜力巨大:2021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29.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约25%。“双碳”目标下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与产业发展共识。建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需求已经成为产业转型的实质性内核驱动力。在此背景下,AI设计与建筑机器人作为建筑产业升级的重点方向之一,为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创新蓝海机遇。

从切入角度来看,泛建筑机器人相关玩家中,一类偏重机器代替人,场景一般面向工程现场,比如博智林、蔚建科技、帕梅艾尔研发的抹灰、钢筋机器人等;一类从传统制造业演变而来,专注建筑相关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升级;还有一类从设计+施工综合角度切入,直接改变了传统建筑的生产方式,如建筑3D打印技术、基于设计数据的多工艺融合等。

与行业常见的“机器换人”、“老厂升级”的工业思维不同,「一造科技」瞄准后工业转型和后人文社会结构调整,提出“可想即可造”,通过自上而下的反向整合建筑全产业链,在实证性的研发与实践一体化过程中,不断验证和升级自身软硬件SAAS+PAAS解决方案。

CEO韩力谈到,传统而言,建筑产业链条长而复杂,如何缩短整个产业链中间环节、降低损耗成本,成为提升生产效力的新路径。「一造科技」通过设计数据的整合,从软件平台到硬件工艺,直接实现建筑建造生产,去除掉中间冗余的数据传递环节。

在具体实现路径中,考虑到建筑行业项目周期迭代相对较慢,「一造科技」首先研发软硬件技术来实现某项工艺类型的标准化,再通过实现典型的样板项目,逐渐地放大并实现整个工艺的大规模应用。目前公司已整体开发了建筑机器人砖构、木构、3D 打印、纤维编织等数十种工艺,实现了项目创新设计与建造落地。

具体工艺与场景

CEO韩力告诉36氪,贯通AI设计、实现建筑机器人建造的综合研发难度非常高。一方面,软件平台的搭建需要从设计端考虑,匹配工艺的落地性与互通性,包括如何连接上下游工艺、兼顾工程总包的管理环节等;另一方面,硬件的实现又与材料的研发、对外部环境的感知息息相关,涉及到不同专业领域的技术认知和积累。

与此同时,过去几年公司持续地把技术推向市场,目前已获得不断提升的价值增长,这也成为投资人的核心关注点之一。其中,已落地的多个国内外知名项目包括: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江苏南京欢乐谷、四川水西东文旅项目、江苏园博园丽笙精选酒店、上海黄浦基层党建项目、东京/首尔/上海星巴克臻选烘培工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等。

具体项目应用

长远来看,先进工艺必然会替代传统工艺。在一些建造实践中,如3D打印技术有机会一举整合多项传统工艺,打通过去需要多个不同工种工人才能实现的环节。从客户视角看,结合具体应用场景的需求,通过对工艺的整合落地,此类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在成本与效率上优势明显。

「一造科技」拥有建筑机器人研发中心,自有机器人设备30余台套。CEO韩力谈到,公司能够提供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建造技术与服务。目前公司团队规模约60人左右,包括以首席科学家、顾问团队和院士伙伴为核心的创研院和四大中心,其中设计中心链接上游设计院进行设计生产;智造中心作为重点,对若干工艺进行落位;研发中心负责对软件、硬件技术产品的迭代;工程中心面向市场,包括技术与项目的交付。

最后,CEO韩力表示,公司未来将持续打磨全栈式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柔性机器人系统,赋能产业链重构;在元宇宙即将到来的新纪元,依托建筑科技的创造力,打造贯通建筑业全链条、全流程的定制化智能设计+机器人建造解决方案,并在此过程中与建筑产业上下游的生态合作伙伴一起,为建筑行业的双碳发展、绿色安全智造、智能化柔性生产和产业创造力跃升做出更大贡献。

投资人观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