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拆迁,私密大白

忍无可忍的阿北终于一纸诉状告了微博——3月30日,豆瓣起诉微博不正当竞争,“长期纵容用户非法搬运内容”,要求微博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豆瓣人民币1元。

虽然1块钱显然是不蒸馒头争口气,但豆瓣的激愤溢于言表:本宫还没下堂呢,你们这些抢人、卡位的就这样急不可待了。

其他平台跑来接收“豆瓣遗产”,倒也不算十分急不可待。毕竟2021一整年,豆瓣被约谈20多次,累计罚款超900万。今年3月,网信办入驻豆瓣,甚至传出豆瓣所有小组将关停,惹得豆瓣各小组满是离愁别绪。

这回让豆瓣人一叶知秋的危机总爆发,则是因为关停私密小组。

3月29日,豆瓣发布公告称因业务调整,私密小组将停止服务。私密小组创建入口功能被下线,公开组不再支持转私密。同时豆瓣留出了私密组转公开的窗口期,组长可申请将私密组转公开保住小组。6 月30日,私密小组功能正式停止服务。

消息一出哀鸿遍野,几个著名私密组忙着申请转公开,删除组内那些可能招祸的内容。其他公开小组则唇亡齿寒,琢磨着这可能是豆瓣小组彻底关停的前兆,开始着手寻找新家。

重拳之下,私密曝光。很多人压根没用过、没见过的豆瓣私密组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豆瓣危机下不断流浪的组员又会被哪个平台收编?

水面之下

豆瓣究竟有多少个私密组,恐怕连豆瓣管理员自己也说不清楚。这些私密小组长期存在水面之下,不少玩豆瓣多年的人都不知道还有这玩意儿。

豆瓣小组明面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人都可加入的开放型小组,另一种则需要申请,管理员通过后方可成为组员的申请制小组。这两种小组均可在豆瓣社区搜索进入,是否组员只影响能否在组内发帖回帖,但收藏、转发、浏览等功能不受影响。

私密组则根本无法通过搜索功能找到,而且按照豆瓣规定,设立时是私密组的永远无法转为公开组。它们是存在于豆瓣网友口中、类似江湖传说的存在。

虽然无法通过搜索找到私密组,但加入私密组却没那么困难。想进豆瓣娱乐大组如鹅组、踩组,不仅要注册时间长,首页有动态表明自己是个活人,还要填暗号、写申请,最后看管理员心情决定通过与否。私密组却只需在组成员发来进组邀请,这也催生了闲鱼上一度出现“小偿代拉私密组”的生意。

最著名的私密组,当属以揭露滚圈不良乐手为己任的月亮组(全名:我们代表月亮消灭居心不良的乐手)。该小组成立于2008年,由几个爱好摇滚又与乐手走得很近的女孩创立,小组成立之初是为了帮果儿们趋利避害,远离无品乐手。

随着月亮组成为江湖传说,“求拉月亮组”的人越来越多,如今组员数已经逼近五十万,算得上超级大组。组长“奶罩靡”无奈表示:“我根本控制不了让不让组员进组。”

确实如此。私密组拉人权限属于每个组员,虽然组长可以踢人或封禁,但像月亮组这种超级大组,靠组长手动踢人封禁实现管理根本不现实。

除月亮组以外,渔民组、囡组、桃花组都曾是声名在外的私密大组。我爱化妆品组公开转私密又转公开的案例较为特殊,不在讨论范畴。

渔民组全名人体建造学基地,因组长ID是越战越勇周渝民,所以有了个渔民组的诨号。组长建立渔民组的初衷就是分享各类“车”款,此后发展为分享各类付费、禁播内容的快乐老家。

伴随着进组人员越来越多,渔民组的资源呈现百花齐放之态:四六级、公务员、小语种等资源应有尽有,经常能看到学习资料与大尺度H片齐飞的场面。但也正因组内“危险内容”太多,早在几年前渔民组就被停用。

囡组则是全女性小组,组内经常讨论女性私密话题,找组员拉人前需要先自证身份,宣誓自己“确实是个女的”。

桃花组为什么能成为火爆私密组一直是硬糖君心中的不解之谜。这个拥有超13万组员的小组处于一种近乎无人管理的状态,成员发帖也多为生活琐事碎碎念。或许是因为“加入桃花组就会有桃花”的玄学传说,为这个私密小组增加了吸引力(假的,没有)。

除私密组,豆瓣还有更神秘的雪藏组,即之前被封禁的小组。虽然不能被搜索,也不能如私密组一样随意拉人,但是已经加入的成员还能在里面聊天,宛如一个个独立王国。这次私密转公开是否涉及雪藏组,豆瓣方面并未明确说明。

私密的魅力

私密小组构成了豆瓣社区的水下部分,表面看它们有极强的隐蔽性,其实口口相传下早已是半公开的存在。除豆瓣外,并未见其他社区有类似设置,为什么当初豆瓣要搞出个私密组功能呢?

私密功能的上线时间大约与豆瓣小组功能开通差不多。有知乎用户提到,自己建了个私密组和对象一起用,以此记录两人感情。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月亮组初建就是私密组,主要就是姐几个吐槽避雷。”一位月亮组的老组员回忆。当初豆瓣就是个文青网站,用户不多,使用小组的人就更少,创建私密组更像是几个朋友拉群说小话的感觉。

但和拉群不一样,私密组确保了组员交流内容不会曝光在大众面前的同时,也为组员之间保留了隐私。“拉群得知道对方Q或者微信吧,顺藤摸瓜一下就能扒出许多个人信息。但私密组不一样,就算我们都在一个私密组说着和乐手的床上事,彼此还是陌生人。”

随着大量外界用户涌入豆瓣,私密组逐渐变成了更有吸引力的存在。

就像当初B站的百题测试一样,门槛的设立并不会将用户拒之门外,反而会让进入门槛的人获得身份认同感,以“我是某组成员”为傲。

私密组因为不对外公开,所以神秘。而组内流出的只言片语被其他组或营销号搬运后,又给私密组增添了一种“知道内情,上面有人”的色彩。于是许多人求拉私密组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加入一个别人搜不到的私密组,象征着“有门路”,也算一种社交资本。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从2020年下半开始,月亮组新老成员间频频出现冲突。新人认为讨论乐手私生活是种越界行为,“专注作品放过个人”。老姐姐们却一脸懵逼:来月亮组不就是要扒掉乐手底裤?

小组的种种逻辑也就能解释得通:在诸多互联网社区中,为什么只有豆瓣活跃着大量能制造内容、引领话题的普通用户。(其他平台哪怕是B站,其内容创作者驱动意味也是很浓的,而豆瓣真是普通网友聊出了内容)

除私密组外,豆瓣那些需审核进入的小组入组门槛不可谓不高,要在连篇累牍的组规中找到仅几个字的暗号,还要写下理由充分情真意切的入组理由。不止如此,有些小组对申请者的注册时间、主页动态甚至ID格式都做了规定。

这些规定就像一个个标签,符合标签的人才能进入小组所代表的圈层。在圈层构筑的安全堡垒中,组员那些隐藏特征得到充分的释放和表达。

既非推荐制也非粉丝制,豆瓣小组的帖子排序按照回复或发布时间排布。这种看起来不那么智能的排序方式,其实极大鼓励了普通用户的发帖回帖积极性。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被认同,在豆瓣发帖的普通用户会比其他平台的露出机会更多。在流量稍微不错的小组,即使新入组组员的帖子也能轻易收获几十个回复,在其他平台很难做到这一点。

组规虽无明文规定,但入组成员似乎都默契遵循着“我的发言要对得起某某组的门槛”这条潜规则。这种心态构成了豆瓣人人都可发帖的平等氛围及评论区的精彩纷呈,同时也倒逼用户去思考去创造更有趣的内容。

对于外界来说,豆瓣小组本身可能就是个巨大的私密组。加入它,意味着某种身份认同,活跃度越高,那种被圈层认同的归属感就越强。

何枝可依

从去年的一系列整顿罚款,到今年网信办入驻、私密组转公开,豆瓣小组已不再是过去的“躲进小楼成一统”。“小组未来的命运就是全被关停,大家都在找新家。”粉丝YSS告诉硬糖君,目睹了艾玛花园的几次炸组,她对小组的前途已不抱任何希望。

原本炸组后,组长还能通过建立新组实现“转生”。但艾玛花园组长糊糊申请的多个新组及备用组接连被炸,甚至糊糊自己的号都遭到了永久封禁。“最后一次转生,大家其实已经习惯了,就自证、申请进组呗。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新组建好第二天,才审了大概7000多人吧,就又炸了。就是不想让你弄了,而且现在找备用组也很难。”房顶已经被掀开,豆瓣er们必须寻找新乐土。

虽然各路分析人士谈到豆瓣,总痛心疾首于豆瓣用户虽多、变现极差。但这些活跃度高、有创造力又乐于发声的用户,对任何平台都是一笔巨大财富。眼看豆瓣有难,其他平台忙不迭地对豆瓣网友展开定向招募。

率先行动的是微博。微博超话社区发公告表示要开启“超话新星计划”。年满18岁拥有任意社区的管理员经验,管理过500人以上社区且愿意为成员服务的,即可参加报名。耐人寻味的是,招募海报上列出的全是豆瓣小组的名字。

微博一片痴心收容拆迁群众,但豆瓣网友最先排除的恐怕就是它。微博过于中心化,话语权集中于强势主体如网红、大V、明星等,身处其中的普通用户会下意识地站队跟风,没有豆瓣小组那种人人平等、想说啥说啥的自由氛围。加之微博的实名制认证用户资料过于透明,“被人肉太容易了”。

字节系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去年9月头条小组就发布招募公告,称如果是某领域爱好者或兴趣社区产品资深用户,就可能成为头条小组首批组长。另外有豆瓣er透露,艾玛花园组长糊糊,因担任娱乐组组长而收到了头条系的组长offer。

不过头条好像弄错了一件事,豆瓣小组的核心资产不是组长而是组员,组员认同的是小组的圈层氛围,而非某个组长的灵魂领导。即使糊糊是艾玛花园的创立者,但她个人的号召力对组员相当有限,组员不会因为组长去了哪儿我就去哪儿。

晋江论坛与豆瓣用户不睦已久,天涯则过于老龄化,同为女性用户占优的社区,小红书用户是豆瓣er口诛笔伐的“娇妻”,玩不到一起去。贴吧一度虽因产品机制相似承接了不少流浪豆瓣er,也绝非最佳替代品。

这与两款产品的“性别”有关。据统计豆瓣小组6成以上用户为女性,以女大学生及刚步入社会的白领为主;曾经辉煌的贴吧沉寂后转变了路线,以吸纳男性用户为主。性别矛盾难以调和的当代互联网,以女性为主的豆瓣er很难在男人的地盘长久安家。同理,NGA、虎扑、知乎这些男性化产品,即使平台方有心接收豆瓣流民,用户之间也难容下彼此。

也有小众app想吃下这批用户,做下一个豆瓣。但一方面,这些小众app面对大量涌入的新用户,提供的使用体验并不算太好;另一方面,它们背后的爸爸也决定了豆瓣er的态度,DoDo的翻车就是一例。

去年娱乐组连番被封被关,部分小组搬到DoDo这个原本是为了《动物森友会》而创建的社区。“狗平台拿姐妹们当招徕男人的活招牌”,有豆瓣er发现女性用户入驻后,DoDo开始招募男用户进驻,同时有人称DoDo泄露用户隐私,加之又有人发现DoDo与B站有关联,DoDo遭到抛弃。

甚至有人将目光投向了国外的社交产品,却无奈发现“豆瓣真是独一份的,没有国外对标产品,因为许多东西都是它先做的。”

豆瓣网友坚信,私密组转公开就是豆瓣小组挽歌的前奏,但“我们也想有新家,可新家在哪儿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娱乐硬糖”(ID:yuleyingtang),作者:毛丽娜,编辑:李春晖,36氪经授权发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