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3 Pro 的镜头很好,但我还是想吐槽它……

对我这种隔代换机的用户,iPhone 13 Pro 的提升比以往来得更大一些。无论是屏幕、续航、还是相机,它相比我之前使用的 iPhone 11 Pro 都有明显的提升。在折腾手机这种事上我已经逐渐退烧,而 13 Pro 成熟到有些无聊的使用体验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归宿。但是有那么一个小问题,一个从发售至今都未解决的小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让我在忍了它小半年之后终于决定「小题大做」一下,站在一个对摄影有一些执念的用户的角度认真地抱怨一下 iPhone 13 Pro 相机镜头的切换逻辑。

无论是相较于前代机型或是常规的 iPhone 13,13 Pro 的相机系统在硬件上都可以说是全面进化:更大的主摄传感器面积,终于支持微距模式和自动对焦的超广角,焦距更长的等效 77mm 长焦。但硬件上的提升永远不能和体验上的进步直接划等号,13 Pro 在很关键的镜头切换逻辑上带给我的体验甚至不如 11 Pro,用两个词概括就是迟钝和糊涂。

先从目前已经通过 iOS 更新变得比较稳定的微距切换逻辑讲起。

13 Pro 的微距切换机制在 iOS 15.0、15.1 和 15.2 一共有三个版本,每个版本的逻辑都不太一样。15.0 也就是刚发售时的版本完全没有给用户任何控制权,启用微距模式与否完全由相机自己判断,所以在使用 26mm 主摄对准距离较近的物体拍照时,相机可能会自作主张切换到 13mm 超广角镜头成像,最后的得到的照片其实是裁切而成的。如此得到的照片在各方面效果都会比调用主摄直接成像要更差,而用户除了想办法「哄」相机换回主摄之外没有其他有效的控制方法,在等待相机在两个镜头直接反复横跳时还有可能错过想要捕捉的瞬间。

MKBHD 在去年 9 月对原版微距模式的吐槽,当时 Apple 已经在着手准备下个版本

好在 Apple 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一个月后的 iOS 15.1 中加入了「自动微距」的一刀切开关。这个开关默认为开启状态,工作逻辑和 15.0 时一样,依然没有在相机 app 中给用户任何选择权。如果你选择将自动微距关掉,相机则只会在用户手动选择超广角镜头时启用微距模式,使用主摄时哪怕因为拍摄物体太近而无法合焦都不会切换为超广角裁切的画面。我至今认为 15.1 的切换逻辑是三个版本中最合理的:对于不会特意切换超广角镜头来拍摄微距照片的普通用户来说一切都没有改变;而对于想拥有更多控制权的用户来说超广角和主摄之间的界限终于清晰了,取景窗画面终于不会在两颗镜头之间反复横跳了。

15.1 中的「自动微距」开关,截图来自 iBeta 尝鲜派

没想到这个机制在 15.2 中再一次发生了改变,iPhone 13 Pro 的微距模式在发售两个多月后又获得了全新的切换逻辑。上个版本中的「自动微距」开关变成了「微距控制」,默认依然是开启的状态。开启时相机依然会自己判断是否采用超广角的画面裁切,但会在取景器左下角显示一个微距图标。这个图标起到了两个作用:让用户明确知道相机是否启用了微距模式,同时允许用户完全控制微距模式的开关。在图标点亮的时候,无论选择 0.5 倍、1 倍或 3 倍,相机都会使用超广角微距模式的画面来成像。用户也可以选择点击图标来关闭微距模式,关闭后相机将不会将 1 倍和 3 倍的画面替换为超广角的裁切,而是会通过显示微距图标的方式来提示用户:我判断现在这个场景用超广角裁切比较合适,你要不要考虑一下。

最终版本的微距控制界面

微距模式的镜头切换逻辑最终还是稳定在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版本上,但对我来说更加常用的长焦镜头使用体验比起刚发售时却丝毫没有改进,这也是促成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iPhone 的中长焦镜头应该是我最喜欢用也是最常用到的镜头,50mm 到 70mm 的焦段在我看来比主摄的 26mm 更好构图,也更容易突出主体。而当在我点击 3× 按钮希望调用长焦镜头时,总是需要仔细观察取景窗的画面来确认 13 Pro 确实切换到了长焦,而不是在裁切主摄的画面来「变焦」。因此在几个月的使用中,13 Pro 在切换长焦时的犹豫不决和反复横跳对我使用原生相机的体验影响非常大,以至于我后期直接把第三方手动相机 Halide当做了长焦专用拍摄工具,原因就是 Halide 允许我直接调用 77mm 的长焦镜头进行成像,切换焦段的控制权完全在我的手里。类似的问题是我在使用 11 Pro 的 52mm 镜头时没有碰到过的,使用主摄画面裁切的概率比较低,一般都是在光线很差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并且在点击 2x 按钮切换时也要果断很多。

iPhone 11 Pro 52mm f/2.0 1/786s; iPhone 13 Pro 77mm f/2.8 1/1041s

相比前代产品出现体验下滑的其中一个原因正是 13 Pro 相比前两代机型在长焦镜头上的「升级」。虽然等效全画幅 77mm 的镜头比 11 Pro(52mm)和 12 Pro Max(65mm)焦段都要更长,但随之而来的代价就是更小的光圈和更少的进光量。13 Pro 的长焦镜头光圈只有 ƒ/2.8,相比前两代机型 ƒ/2.0 和 ƒ/2.2 的光圈变小了不少。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光线环境下,13 Pro 的长焦镜头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才能获得和前两代机型同等的进光量,这是一个显著的劣势

更长的焦段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更长的最近对焦距离:根据 Halide 列出的 technical readout 信息,13 Pro 长焦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比 11 Pro 的 40cm 增加到了 60cm,而这 20 厘米的提升在实际使用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拍摄空间比较小的情况下,13 Pro 的长焦就没有 11 Pro 的长焦更灵活,我的使用中无法合焦的情况增多了不少

更小的光圈和更远的最近对焦距离直接导致了 13 Pro 相比前代机型更倾向于把本应该由长焦镜头直接成像的画面切换为主摄裁切,利用主摄更大的传感器面积、更大的光圈、更近的最近对焦距离来生成理论上比直接使用长焦更优秀的画面。但实际使用中这样算法自作聪明的效果很多时候都会适得其反。由于被摄物体太近导致长焦无法对焦时采用主摄裁切还情有可原,毕竟再能算的算法面对虚焦的画面可能也无计可施。但如果是因为光线太暗导致算法决定使用主摄裁切成像,我认为在 13 Pro 这代机型上完全站不住脚。

首要原因就是 1200 万像素的主摄画面即使细节再优秀、传感器和镜头素质提升再大,也禁不住 3 倍的数码裁切。这样得到的画面细节缺失太多,涂抹感过于严重,比起直接使用长焦成像的效果只可能更糟糕。下面就是 我在 9 月底拍到的一个例子 。

很可惜删掉了右边的原图;左图为 Halide 自动模式选择长焦拍摄,1/15s 曝光,效果好太多了

另一个原因,也是我最不理解的一点:13 Pro 的长焦镜头本身是支持夜景模式的。这是 iPhone 长焦镜头史上第一次支持夜景模式,牙膏终于挤出来了,长焦的弱光成像终于能有一丝改善了。但并没有,至少并没有完全改善,问题就出在原生相机在「长焦镜头+夜景」和「主摄裁切」之间似乎更倾向于后者。哪怕长焦镜头终于可以使用夜景模式提升暗光表现了,算法大部分时候还是会固执的认为这种情况下使用裁切的画面更合适(相机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使用长焦镜头并同时激活夜景模式,目前还没有总结出它降下如此恩惠的规律)。

有时算法的判断是对的,有时它是错的,这与前面提到的微距模式是同样的问题。但微距模式通过显示按钮的方式给了用户提示和选择权,而长焦镜头并没有。我在使用原生相机并且面对这种情况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办法通过让相机重新测光或对焦的方式来哄它切换到长焦镜头并激活夜景模式。这个连哄带骗的过程实在谈不上丝滑,拍照切换镜头的过程很容易就变成了我和原生相机算法的「搏斗」。这么一闹,自然就更有可能错过我想拍摄的瞬间,相机作为一个工具最重要最基础的「记录」功能也就受到了影响。

长焦和夜景同时启动的三个例子

硬件层面迭代所作出的取舍导致了 13 Pro 长焦镜头在一些场景下可用性的降低,软件层面 iOS 原生相机的犹豫不决和判断失误则导致了拍摄体验和成像质量的下降,而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是完全被动的。这三个设计选择结合最终导致了 13 Pro 长焦镜头使用体验的下降 ,也让少数派 Matrix 社区多了一篇无关紧要的文章 。

这不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我确实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因为它细微和渺小到大部分用户可能都不会察觉或是在意。而在 Apple 看来这可能都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从 iOS 15.0 到 15.4.1 主摄和长焦之间切换的体验始终如一。我之所以要花这样的篇幅来钻这个牛角尖是因为这样的瑕疵出现在相机系统全面升级的一代 iPhone 上实在有些可惜,特别是在微距模式的切换逻辑经过两次修改后已经很完善的衬托下,长焦镜头切换依然存在这样一个让用户——尤其是对这些细节最敏感的用户——很被动的黑盒设计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如果 Apple 愿意,这肯定是一个可以通过 OTA 更新解决的问题,满足了我这样挑三拣四的用户还丝毫不影响其他用户群体的使用体验(再次重申,微距模式现在的切换逻辑就是这么改出来的)。

不过也许就在今年九月,下一代旗舰 iPhone 将会使用光圈更大、传感器更优秀、最近对焦距离更小的长焦相机,这个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毕竟如果牙膏一次都挤完,下代产品该怎么办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少数派”(ID:sspaime),作者:顽皮跳跳灯,36氪经授权发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