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时快讯】关于极端贫富不均,你以前知道的可能是错的

本文摘编自《拼凑真相》,作者:[英]蒂姆·哈福德著,36氪经授权发布。

“慈善发展机构乐施会调查表明:世界上最富有的85个人的财富总和,等于世界上最贫穷人口的财富总和的一半。”

这是《卫报》2014年1月的头条新闻。一时间公众哗然,许多媒体纷纷跟风,相继报道,大家都对这样的数据对比感到非常震惊。


(资料图片)

三年后,乐施会又对那份调查报告进行了重大的修改,标题从“85位亿万富翁”变成“8位亿万富翁”。

难道贫富不均真的又严重了10倍?是亿万富翁的财富增长了10倍,还是穷人的财富无故缩水了90%?

世界财富到底掌握在多少人手中?

乐施会这样的宣传让贫富不均现象一下子激起了民众的愤慨,使民众再也无法冷静地辨别与反思数据的真伪。

在没有重大经济危机发生的三年间,乐施会的调查数据改动如此之大,不禁让人质疑最初这份报告研究贫富不均究竟是否有据可依。

事实上,乐施会的目的就是吸引大众眼球,至于事实真相,对他们而言是次要的问题。

而其他媒体的争相转载,更是将这个数据推向错误的解读,其中《独立报》称“世界上最富有的85个人的财富与世界其余人口财富的总和一样”。这一说法直接将“贫困人口财富的一半”和“非亿万富翁的财富”混为一谈,体现在数字上是不到2万亿美元和200多万亿美元的差别,没有反复核实的结论就会造成这样相差百倍的严重谬误。

这种荒谬的错误提醒我们,人们在面对一些数据时,很容易会被激怒、丧失理智。这个世界确实存在着不公平,但当我们在看到这些数据时只盯着这些不公平现象时,就意味着我们开始感情用事了。

其实这样错误已经很荒唐了,本应该是很容易被发现的。但当我们一旦对某事昏了头而不是用了心,就会出现这样无法分辨是非,感性而非理性占据上风的情况。

越是这样的让人一下无法分辨的数据,越是需要把整个统计的逻辑背景搞清楚。让我们回到最初,从首要问题开始,先搞清楚统计主体是什么,以及采用了什么统计方案。

评判贫富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财富统计的主体是净资产,也就是房屋、股票和银行现金等资产减去债务后的剩余。

如果你有一套价值25万美元的房产,但有10万美元的抵押贷款,那净资产就是15万美元。

乐施会的统计报告是这么来的,由瑞士信贷聘请研究人员将世界贫困人口的财富进行累加,然后根据报纸上的财富排行榜,将顶级亿万富翁的财富也进行累加。他们发现富豪们的钱加到第85位时就超过世界贫困人口,也就是约24亿成年人口财富的一半了。

但是个人的净资产真的能断定这个人是穷是富吗?

假设你贷了5万美元的款买了一辆5万美元的跑车。在你把它开离4S店的那一刻,这辆跑车瞬间就贬值了几千美元,也就是说,你的净资产少了好几千美元。

如果你刚读完学费昂贵的MBA(工商管理硕士),或法学院、医学院,为此借了几十万美元的债,你的净资产这时是负的。但一个年轻医生的日子还是会比一个自给自足青年农民的日子滋润得多,即使医生目前还欠着巨债,而农民还拥有一头瘦骨嶙峋的奶牛和一辆价值100美元的破自行车。

净资产是衡量财富的好方法,但不是判断贫富的好方法。很多人的资产是零,甚至为负,这些人中有些真的一贫如洗,而有些人比如刚毕业的医生,很快会还完这些外债。

还有一个问题,当你加的都是些零和负数的时候,你永远不可能得到一个正数。我上次数了数我儿子存钱罐里的钱,是12.73英镑。这就是说我儿子的资产比世界上最穷的10亿人的资产加起来还多,这能证明我儿子是富豪吗?

我们震惊于超过10亿的人一文不名这一事实,但不清楚把这些零加起来能说明什么。反正除了说明10亿乘以零还是零,别的也并不能证明什么。

就像做数学卷子一样,先审题,再动笔。我们要先搞清楚这些数字的意义,再开始统计。也只有在这时,才轮到数学上场,只需简单的计算就可非常清楚地说明问题。

如何用数据“拼凑”出世界的真相

看看瑞士信贷的全球财富报告,也就是乐施会的统计数据来源,让我们来看看数字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阐明问题。

l•全世界有4200万人的个人财富超过100万美元,这些人的财富总额达142万亿美元。他们中有个别人的财富达到万亿级别,但大多数没到。如果你在伦敦、纽约或东京等地有一套已经还完贷款的漂亮房子,或者有私企给你发优厚的养老金,你就很容易成为这个阶层的成员。全世界近1%的人是属于这一金字塔尖上的人群。

l•全世界有4.36亿人的资产介于10万~100万美元,即这个群体的财富总额达125万亿美元。世界上近10%的人口属于这第二梯队。

l•这两个群体合起来掌握着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的财富。

l•另有10亿人的个人财富是1万~10万美元,他们的资产总额达4万亿美元。

l•剩下的32亿人人均财富不到2000美元,财富总额只有6.2万亿美元。这些人中,有些人的收入远低于平均水平。

简单说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5亿人拥有大部分的钱,另有10亿人拿了其余的钱。超级富翁像那85位的也是屈指可数,因此他们拥有的财富还不到总数的1%。

这样的数据给我们描绘出较为详尽的世界财富分配信息,而不是一个劲地宣传贫富不均的“致命事实”。乐施会用“致命事实”一词情有可原,毕竟它就是为了博人眼球和劝人布施,但我们的目的是了解万物真相。其实这些数据在网上很容易查到,搜一下就会出来,所以难的不是技术,而是你到底有没有探究真相的心。

至少乐施会明白它说的是财富上的不平等。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含糊其词地嚷嚷“不平等已经加剧”,我们都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不平等、谁与谁之间的不平等,以及如何衡量的不平等。

如果你想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每天的消费能力,收入不均很能反映问题。我们吃什么、穿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往往与我们的资产无关,而与工资、养老金、社保或小本生意赚钱多少等固定收入有关。很少有人有钱到可以纯粹靠利息生活,所以,我们如果想了解贫富不均在日常中的体现,可以多关注收入的不平等而不是财富的差异。看收入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不会得出一个普通小学生的存钱罐比10亿人加起来的财富还多这样的荒谬结论。

如果我们要比较收入不平等,应该选择谁作为比较的主体呢?

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拿富人和穷人做比较,但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其他的比较对象,譬如国家之间、种族之间、男女之间、不同年龄之间、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等。

但即使我们确定衡量的是收入的不平等,以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为对象,还有一个问题要明确:用什么方案衡量。这里有几个可能的衡量方案。你可以将收入中位数与收入垫底的10%的人的收入进行比较。这就是所谓的50/10比率,它显示的是穷人相对于中产阶级的收入差异。

你也可以看看收入最高的1%的人的收入份额,这不仅是反映亿万富翁,也是百万富翁生活状况的一个不错的指标。

许多问题都是因为人们在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他们执迷于统计上的技术问题,比如询问抽样误差和误差幅度,辩论数字算上升还是下降,相信、怀疑、分析、剖析各种数字,就是没花时间去理解首要的也是最该问的问题:统计对象是什么?用的什么标准?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数据的统计对象是什么,其次才是数学计算。

世界是错综复杂的,我们不应该指望统计数据总是能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结论。

书名:《拼凑真相》,作者:[英]蒂姆·哈福德,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简介

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

幽默的生活经济学大师,《金融时报》知名专栏作家。在专栏中,他用前沿的经济学理论为读者五花八门的疑问和牢骚提供轻松诙谐的经济学解读。

英国皇家统计学会荣誉会员,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的一员,获得过众多经济学和统计学新闻类奖项。2019年,他因对“经济学的普及与推广”的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官佐勋章。蒂姆与妻子和三个孩子在牛津生活。

著有《混乱》、《卧底经济学》(全四册)、《塑造现代经济的100大发明(上)》、《塑造现代经济的100大发明(下)》。

标签: 贫富不均 万亿美元 万美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