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分析 | 高盛、中信争抢增发份额,中环股份怎么长成千亿光伏企业?

作者 | 袁斯来

编辑 | 苏建勋

一场竞争激烈的争抢尘埃落定。

11月2日晚间,光伏巨头中环股份发布公关,其90亿的定增项目顺利完成。在争夺份额的名单中,不乏国泰君安、中信证券、招商基金等等知名大基金,还能看到UBS AG(瑞银)、高盛的身影。最终,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招商基金等黯然而归,保险资金中国人寿、大家资产和新华人寿拿到前三份额。

根据官方通告,中环股份这轮增资全部会用在50GW(电力单位:吉瓦,代表 10 亿瓦特)的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G12)智慧工厂项目上。这一项目已经在今年3月开工,预计年底开始投产,2023年全部达产。

用“风光无限”形容中环股份混改第一年,可谓再合适不过。

前三季度,中环股份净利润同比增长了226.3%,股价几乎翻了一倍,成为又一家市值超过千亿的国内光伏公司。

在单晶硅领域,中环和隆基被称为双雄,但中环无论是规模还是市值都远不如后者。2019年,隆基的单晶硅片产能为42GW,而当年中环股份的单晶硅片产能为33GW。在新能源大热的氛围中,隆基还在不断扩产,仅在2020年,隆基扩产投入就超过了120亿元。根据隆基股份今年年初的预计,其2021年底硅片产能可能达到110 GW。

中环产能虽然暂时在隆基之下,但扩产更为激进。他们在内蒙投入92亿扩产后,又将银川投入了120亿用于G12单晶硅片生产,也即是前文中90亿定增所投入的项目,这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硅片项目投资之一。

在“双碳”热度愈发高涨时,单晶硅行业也迎来自己最好的时期,当然厮杀和扩张也会更不留情。可以预想,未来几年,隆基和中环这两个明星之间的竞赛会更加激烈。

双雄并起

中环股份成立比隆基还要早一年,和隆基民营背景不同,中环股份前身是天津市第三半导体器件厂,在世纪之交国企改革的浪潮中,改制为国有独资的天津市中环半导体有限公司。

中环股份有过非常风光的历史。它1981年就进入光伏领域,是当时国内最早五家光伏企业之一,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天津第一家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

中环股份的主理人沈浩平是隆基创始人钟宝申和李振国的学长,同样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学系。他们有过相似的经历——毕业后,都在车间拉过单晶硅,只是沈浩平留在公司内,一步步走上总经理的位置。

这两家公司选择了不同的路径。隆基全部押注在少有人问津的单晶硅,而中环股份选择双管齐下:既做半导体材料,也做单晶硅片。

中环的选择其实很合理,毕竟在2015年之前,单晶硅在国内市场占比还不足5%,而他们也在半导体领域积累多年,不可能壮士断腕。而且,即便是两线并行,中环股份家大业大,在当时打败初生的隆基并不困难。

事实上,隆基和中环股份有过僵持的时期,2010年,隆基的营收是中环新能源业务营收的3倍,但在2013年,中环股份的光伏项目投产,业务收入达到27亿,超过了隆基的22.8亿。

这种胶着并没持续太长时间,2014年,隆基和中环的光伏业务几乎并驾齐驱,此后隆基一路高歌猛进,将中环扔在脑后。

中环当然早就意识到光伏行业的潜力,也在全力投入。2010年,他们新能源材料收入和半导体材料收入还各占半壁江山,到2020年,新能源材料的营收已经是半导体材料营收的11倍,高达168亿。

但他们似乎还没能填平和隆基的差距。2017年,隆基已经在单晶硅片领域站稳脚跟,中环才下定决心全力投入。两年足以拉开两家公司的距离,2021年,隆基已经是家市值5000多亿的公司,而中环刚刚突破1500亿大关。

隆基早已不止是一家单晶硅片公司,他们的触角在2015年时,已经伸向了下游的电池组件,根据调研机构PV Infolink 的2020年全球组件出货排名,隆基已经超越了晶科,位列第一。

2021年3月17日,参观者在观看中环半导体12英寸(300mm)的单晶硅棒。

中环在产业链延伸上比隆基晚了几步。直到2017年,中环股份动作才开始激进,他们增加了对多晶硅料龙头供应商协鑫的出资,第二年收购了国电光伏90%股份,后者主要经营电池片和组件。

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也显示出中环想要在上下游更有作为,但在那之后,中环并没有大举进攻下游。他们其实更愿意当一个技术提供商,而非产业链通吃者。“中环不会去和市场里自己的主要客户竞争。”沈浩平曾经这样说,“只要我还是总经理,就不会变。”

在格局未定时,很难评判谁的道路绝对正确。 唯一能确定的是,在自己拟定的路径上,中环并不满足于过去的步调,在TCL参与混改后,它们陡然提速,甚至显得来势汹汹。

中环变身

如果TCL没有入主,中环可能仍会是那个庞大但迟缓的巨人。

中环是光伏行业并不多见的国有企业,他们过去的控股大股东是天津市国资委,决策都要通过天津国资委监管审批。《能源》杂志曾经报道,2009年时,中环就像在内蒙投资硅片基地,当时反对声音很多,可研报告写了“七八次”。沈浩平也表示过无奈:“国有决策体系,懂的人不懂的人都要说两句。”做同一件事,他们比民营背景的同行“要慢上半年甚至更多。”

2020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收购落下尾声。TCL科技6月发布公告,参与收购中环集团全部股权,9月,国资委批复同意此次间接转让,金额高达125亿。TCL科技通过中环集团间接持有中环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5.03%,成为间接控股股东。

其实,如果只看短期利益,在当时TCL收购中环并不怎么划算,他们测算发现中环集团的投资回报率不到2%。但和早年“赌”华星类似,李东生有自己的决断,竞标前夜,在电话会议上,他拍板在竞价基础上又加价5亿,保证一举拿下。

混改后的中环拿出了很漂亮的成绩。根据今年中环半年报,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4.1%,达到了176.4亿元, 半导体光伏材料产能半年中提升超过55%,达到了70GW。

中环正在变成一个凶猛的对手,正如隆基早年破釜沉舟式的投入,中环也显示出了魄力。中环的新能源材料毛利只有17.89%,只有隆基60%左右,而他们2020年的归母净利润不过10.9亿,但在宁夏的项目上,中环打算投120亿,是公司史上投资金额、产能规模最大的项目。

中环此举并非冒进,是为了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双碳概念升温后,光伏行业又处于群雄逐鹿的混战期。目前,仅仅是硅片尺寸就分成两个阵营,一边是中环为主要生产者的G12硅片,边长为210mm,而中环宁夏工厂生产的就是这种硅片。另一边为隆基主推的182mm尺寸硅片M10。

当前市场主流使用的还是隆基和中环2015年联手定制的M2尺寸标准,边长只有156.75mm。硅片尺寸越大,电池的有效受光面积越广,自然效率更高,大硅片在2018年就已经成为无可抵挡的趋势,但争执几年后,标准仍众说纷纭。未来谁的标准得以通用,谁就掌握了行业5-10年的走向。

机构争相进入,无非也是趁此机会挤入光伏这个赛道。对手隆基市值节节攀升,已经登上5000亿,经历了混改调整期的中环似乎也会有一个诱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