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的欲望理论与《鱿鱼游戏》:欲望理论(4)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是法国作家、学者、精神分析学家,也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者。他提出的欲望理论非常高深,他的著作也是出了名的难懂。最近网上大火的《鱿鱼游戏》在很多地方都体现了拉康的欲望理论。在本系列文章中,作者将抽丝剥茧般地向读者展示拉康欲望是如何主导剧中人物行为的。在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将向读者介绍拉康欲望理论中的一些难懂的“知识点”,比如“客体小a”、“凝视”、“欲望是他者的欲望”等等概念和结构,以帮助大家认识拉康的思想。在第二部分,作者将结合《鱿鱼游戏》剧情,基于拉康欲望理论,为大家剖析剧中人物的行为。本系列文章篇幅较长,本篇是第一部分第四篇。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鱿鱼游戏》近期火爆全网,一群大人玩小孩子的游戏,胜利者拿走巨额奖金,失败者则要留下性命。在剧中的第2集有一个特写,警察黄俊昊前往失踪哥哥黄仁昊的住处寻找线索时,书桌上很显眼地放了两本书,一本是超现实主义法国画家马格列特的画册,另一本是韩文版的拉康(Jacques Lacan)《欲望理论》,而后排左起第三本是拉康最重要的研讨会讲稿《研讨会Ⅺ: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这似乎在暗示我们,这部剧可能是拉康欲望理论的映射。

这篇文章将向读者介绍拉康的欲望理论,并解释为什么《鱿鱼游戏》要特意地引用他的作品。我想说的是,即使是对拉康的欲望概念的初步熟悉,也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旅程,涉及到诸多概念,但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

本文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将介绍拉康的欲望理论,第二个部分将从拉康视角解释这部剧。如果你已经具备了拉康欲望理论的知识,那么你可以跳过第一部分冗长的介绍,直接进入剧本的拉康式分析。我假设读者已经看了全部九集,所以文中也会有一些剧透。

在拉康的欲望理论与《鱿鱼游戏》:欲望理论(1)中,我们介绍了“符号性阉割”和“客体小a”,在拉康的欲望理论与《鱿鱼游戏》:欲望理论(2)中,我们介绍了拉康所谓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在拉康的欲望理论与《鱿鱼游戏》:欲望理论(3)中,我们介绍了他者的欲望和“客体小a”的矛盾同一性、欲望和升华、欲望和爱情等概念。在拉康的欲望理论与《鱿鱼游戏》:欲望理论(4)中,我们将介绍“凝视”和“欲望的莫比乌斯带”。

第一部分:拉康的欲望理论

8. 凝视

我们可以说,客体小a是凝视(gaze)。首先,凝视不是注视、第一人称视角或属于主体的视觉知觉,而是视野中其他物体中的一个客体。我知道这听起来很奇怪,因为我们立即将“凝视”与意识、经验和感知联系在一起。凝视怎么会是一个客体呢?这可能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把凝视与客体小a和欲望联系起来呢?麦高恩在凝视这个话题上的观点很有帮助:

拉康开始构想凝视作为主体(或旁观者)在客体中遇到的某物…它变成了一种客观而非主观的凝视。拉康对这个词的使用颠覆了我们通常对凝视的思考方式,因为我们通常将凝视与一个主动的过程联系在一起。但是作为一个客体,凝视行动在视觉上触发我们的欲望,这样它就是拉康所说的客体小a或欲望的客体原因。正如他在研讨会十一中所说,“在可见的领域中,客体小a是凝视。”这个特殊的术语客体小a表示这个客体不是一个积极的实体,而是视野中的一个空洞。它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注视,而是主体看似无所不在的注视中的空隙。我们外表上的这个缺口标志着我们的欲望在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上显现出来。我们视野中不可简化的是我们的欲望扭曲了视野的方式,这种扭曲使我们通过注视来感受它。如果一个特定的视野吸引了一个主体的欲望,凝视必须作为一个没有感觉的点出现在那里。凝视迫使我们去看,因为它似乎提供了一个通向看不见的通道。它向主体承诺大他者的秘密,但这个秘密只存在于它隐藏的范围内。主体无法揭开凝视的秘密,但它标志着视野将主体的欲望纳入考虑范围的点。主体能得到的唯一满足,在于沿着它环绕前行。

(《The Real Gaze: Film Theory After Lacan》,第5-6页)

我想用我自己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解释麦高恩所描述的内容。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晚上在我家附近散步。我住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一个古老的郊区,叫做雷敦。上世纪80年代,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雷敦是典型的郊区。说得好听点,现在不是那样了,但事实上,它现在已经非常破旧,几乎不像以前那样了。我是一个对20世纪80年代极度怀旧的人,我经常幻想自己回到我最喜欢的十年。不过,这跟凝视有什么关系?听我继续说。

每当夜晚,尤其是秋天,当我在黄昏时分出去散步时,我刚好走在正确的街道的正确的一段,雷敦突然出现在我眼前,就像以前一样,只出现了一小会儿。就好像我的整个现象学领域(夜空、房屋、草坪、树木、路灯等)都考虑到了我的愿望,并按照我的愿望来再现了。有那么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回到了80年代,走在我钟爱的郊区,这个世界为我精心安排了这种体验(我的欲望)。这些时刻我总觉得是走进了一个我最喜欢的80年代的电影。这些“电影”体验的奇异和超现实之处在于,每一次体验都伴随着我的感觉,不是被其他人看到,而是被一种自由漂浮的凝视。这种凝视总是从树中的阴影处,或从黑暗的雨水沟,甚至从没有灯光的车库,对着我微笑。我感觉有什么东西在盯着我看,因为我感觉我的欲望被我的整个视觉环境注视着。这就好像是一系列的物体或客观情况本身在回应我的欲望。拉康凝视是当物体本身“注视”你,从而引起你的欲望时发生的事情。当然,诀窍在于,是我自己的幻想框架导致了这种扭曲的发生。

9. 欲望的莫比乌斯带

好了,我们现在必须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向拉康欲望最重要的方面。我们已经提到过这一点,但现在要更明确一下。欲望最终是对一个不可能的客体的欲望——失去的客体是一个不可能的客体。换句话说,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得到我们所渴望的东西。尽管我们能得到任何形式的实际享受(欢爽),我们仍然会继续渴望,因为渴望的满足在结构上是不可能的。客体小a总是一个虚拟对象,而不是一个实际对象。你永远不能用手握住虚拟物体本身。客体小a具有结构虚拟性。

但如果我从根本上渴望一个不可能的东西,那么我真正渴望的就是欲望本身,也就是说,永远保持欲望。如果欲望的真正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那么欲望就是无穷无尽的。记住,客体小a只是主体自身缺失或虚无的客体。欲望渴望虚无。欲望是一无所有的东西渴望一无所有的东西。欲望总是大他者的欲望,从来不是直接的“我的欲望”,所以对我来说真正的“欲望”的唯一方法是拒绝一切积极追求的目标和欲望虚无本身。人的欲望总是渴望欲望。

根据这种认识,我们甚至可以说,佛教徒从来没有完全放弃欲望,而是意外地为自己构成了一种更纯粹的欲望。在试图不去欲望的过程中,佛教徒实际上是在追求虚无本身。不奢求的欲望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对无的欲望(一个崇高的客体)。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欲望主体可以“找回”失去了本身的剩余部分,然后主体的愿望会熄灭。佛教徒从来没有真正地停止欲望,相反,只是成功地切断了中介,欲望的客体。佛教在不知不觉中把客体小a变成了欲望的直接对象。

然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欲望者来说,我们可能把各种东西当成欲望的对象。这些欲望的对象都是虚无的客体小a的化身,同时我们欲望的对象是在不断变化的,一个欲望满足之后,马上客体小a又体现在了另一种东西上。拉康把这种关系称之为莫比乌斯带。

莫比乌斯带由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和约翰·李斯丁于1858年发现。就是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具有魔术般的性质。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这种纸带被称为“莫比乌斯带”(也就是说,它的曲面从两个减少到只有一个)。

拉康直截了当地指出,欲望的原因本质上是莫比乌斯带,或者至少,和莫比乌斯带具有相同的结构。就像欲望的主观性一样,莫比乌斯带本身也有一个内在的分裂点。如果作为一个整体,一个三维的单一实体,那么莫比乌斯带只有一面。然而,如果莫比乌斯带被从一处切开,那么它实际上有两个面。主体和客体是相关的,但主体和客体永远不能“相遇”,它们在同一个地方,但在莫比乌斯带的两边。

在我们想要的东西得到了之后,我们并不会满足,因为当我们得到了这个东西之后,客体小a就会滑出来,“嵌入”到另一个物体中(莫比乌斯带中的另一面),这使得我们又开始渴望另一个我们没有拥有的东西。拉康给那句古老的格言“那边的草总是更绿”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人的欲望永远得不到充分的满足,这是人类存在的核心悲喜处境。

随着主体个人的发展,一个人会渴望非常不同的对象。渴望的对象就跳着过河的石头,当它们接触到水面(渴望的对象)时,又立即离开了它。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种制度比资本主义更能体现这一点。麦高文写道:

资本主义的作用是使人们保持持续的欲望状态。作为资本主义的主体,我们总是处于欲望实现的边缘,但从未达到实现的点。这产生了一种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满足感。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主体将满足本身视为不满足,使他们在享受的同时,全身心地相信一种更完全的满足就在眼前,体现在最新的商品上。

(《资本主义与欲望:自由市场的精神代价》,第11页)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说:“欲望是人的本质”。拉康完全同意斯宾诺莎的观点。欲望定义了我们作为人类的特点。事实上,欲望使我们远离自然。换句话说,在某种意义上,欲望是一种“智人”的非归化。欲望可以说是对我们生理的一种否定。这就是为什么每一次把人类归结为生物因素的尝试都会失败。理解人类的欲望就是理解欲望的非自然性。它所引起的客体和转喻欲望,永远无法用自然哲学的生物学术语来解释。 (Écrits, ‘The Instance of the Letter in the Unconscious’,第431页)。

相关阅读:

第一部分:在拉康的欲望理论与《鱿鱼游戏》:欲望理论(1)中,我们介绍了“符号性阉割”和“客体小a”,在拉康的欲望理论与《鱿鱼游戏》:欲望理论(2)中,我们介绍了拉康所谓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在拉康的欲望理论与《鱿鱼游戏》:欲望理论(3)中,我们介绍了他者的欲望和“客体小a”的矛盾同一性、欲望和升华、欲望和爱情等概念。在拉康的欲望理论与《鱿鱼游戏》:欲望理论(4)中,我们介绍了“凝视”和“欲望的莫比乌斯带”。在拉康的欲望理论与《鱿鱼游戏》:欲望理论(5)中,我们介绍了“欲望和精神分析的关系。

第二部分:拉康的欲望理论与《鱿鱼游戏》:成奇勋、姜晓、曹尚佑、黄仁浩的欲望、拉康的欲望理论与《鱿鱼游戏》:“贵宾”们、吴一男、张德秀、韩美女的欲望、拉康的欲望理论与《鱿鱼游戏》:智英的道德行为和资本的欲望。

译者: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