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元宇宙,简直是胡说八道(上)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元宇宙最近炒作得很厉害,给人的感觉是元宇宙就是未来。但这篇文章是来泼冷水的。而且言辞非常严厉,元宇宙纯属胡说八道。你也许对此也有一丝狐疑,但是,当你看到兜售这些东西的人是如此的自信时,你可能会有点犹豫,疯的是不是你自己。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慰藉。文章来自编译,篇幅关系,我们分两部分刊出,此为第一部分。

划重点:

元宇宙就是胡说八道,因为元宇宙本来就已经存在,它的名字叫做互联网

元宇宙是胡说八道,因为科技大亨没有抓住赛博朋克反乌托邦的部分

我们要感谢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感谢他在 1992 年发表的那部小说《雪崩》,感谢他把作为我们的数字角色的化身,从早期的互联网留言板普及成全身形象的 VRChat。我们现在陷入到地狱之中也要归咎到《雪崩》身上,因为这个地球上面的每一位科技亿万富翁在宣布元宇宙的时候都在流口水——人类文化的下一阶段已经触手可及!游戏、NFT、加密货币、VR、AR、区块链,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包裹进这个虚拟一体化社会的想法里面,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在《堡垒之夜》里面穿的服装可以转移到我们的 Onlyfans 帐户,而且我们永远、永远都不需要注销。

它的荒谬让我想尖叫,或者也许想死,或者恨不得想把我大脑里知道 NFT 是什么的那部分挖出来看看。但有一件事让我坚持下去:

那就是我绝对绝对敢肯定,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如果你内心深处也知道其实元宇宙就是是那帮亿万富翁书呆子折腾出来的精神食粮,我希望看看这些文字能给你带来一丝慰藉,这能证明你没疯。我知道,当兜售这些东西的人对自己就是未来如此充满自信的时候,会给人感觉仿佛他们知道了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一样。别上当。看到有人花了 6900 万美元的假钱来买一张 JPEG 的时候,应该会让你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荒谬时代。

这种感觉不会消失。在接下来这十年的时间里,我们都会不停地问自己,这个世界是不是至少每周都要定期发疯一次。但好消息是,元宇宙以及科技行业对把它变成现实的(代价高昂的)痴迷,会成为我们幸灾乐祸的源泉,素材之丰富绝对是你之前从来都没见过的。

我们都会变成下面这个对21世纪在线生活的唯一真实表达的活化身:

元宇宙就是胡说八道,因为元宇宙本来就已经存在,它的名字叫做互联网

身处虚拟世界“内部”从来都不是真正重要的部分

当 Epic 的 Tim Sweeney 与 Facebook 的 Mark Zuckerberg 在谈论元宇宙时,他们主要是从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与尼尔·斯蒂芬森等科幻作家那里汲取灵感,看他们创造的赛博空间的基本愿景。这些1980年代与1990 年代初的科幻小说主要是根据当时计算机的能力,想象出它们在未来几十年的样子,不切实际到足以让我们发挥想象力。

这是吉布森在《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1984)里面对赛博空间的描述:

“每天都在共同感受这个幻觉空间的合法操作者遍及全球,包括正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儿童……它是人类系统全部电脑数据抽象集合之后产生的图形表现。有着人类无法想象的复杂度。它是排列在无限思维空间中的光线,是密集丛生的数据。如同万家灯火,正在退却……”

这是斯蒂芬森在《雪崩》(1992)里面是这么描述元宇宙的:

“每个人的化身都可以做成自己喜欢的任何样子,这就要看你的电脑设备有多高的配置来支持了。即使你模样很丑,仍旧可以把自己的化身做得非常漂亮。哪怕你刚刚起床,可你的化身仍然能够穿着得体、装扮考究。在元宇宙里,你能以任何面目出现:一头大猩猩,一条喷火龙,或是一根会说话的大XX。在街头走上五分钟,你就能见到所有这些千奇百怪的玩意儿。”

这两部小说都颇有先见之明,而且影响深远。除了像《创战纪》(Tron)这样的电影外,从基本的早期 VR 到像《黑客帝国》这样的电影,它们还影响了 80、90 年代对计算机内部样子的描述。2012 年,曾在微软、id Software、Valve 还有 Oculus 工作过的 Michael Abrash曾经写道,他的游戏开发生涯“就是从《雪崩》开始的”。

他写道:“[John Carmack] 谈到了持久的互联网游戏服务器,谈到了大家设立自己的关卡,在自己的服务器跑游戏,以及怎么将它们连接在一起,以便玩家可以从一个游戏跳到到另一个游戏......我意识到他其实谈的是元宇宙——尽管没有斯蒂芬森的作品里面的那么迷人,但是,非常令人惊讶,很壮观,且真实得令人难以置信。”

《雪崩》小说的封面,(图片来源:Neal Stephenson / Bantam Books)

搞技术的长期以来一直都在追求这个元宇宙的愿景,但他们对什么才是真正的元宇宙的展望不断被推向更远的地平线,因为除了几句诱人的描述以外,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从未被证明过的科幻愿景。身处虚拟世界“内部”从来都不是真正重要的部分。

吉布森和斯蒂芬森构想出来的空间是为了让你在脑海里可以想象的娱乐故事,在这样的空间里,角色做的事情可不仅仅是坐在显示器前打字而已。科技公司现在正在花费数十亿美元来对抗这个基本事实:对于我们在网上所做的大部分事情来说,坐在显示器前打字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会是最实用的界面。

我们所知道的互联网可要比斯蒂芬森的元宇宙大得多了,因为它*不*只是一个共享环境

自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万维网(或者更早,如果你是 BBS 用户的话)普及以来,我们就拥有了一个功能完美的吉布森版赛博空间。当数百万(现在已经是数十亿!)设备同时连接在一起时,我们就创建了元宇宙,在任何地方都能访问信息,在几秒钟内就能将跨大陆的人们联系起来。重点从来都不是赛博空间得看起来像《捍卫机密》(Johnny Mnemonic)里面的互联网。你能想象就为了打个电话而被迫用那些狗屎吗?

见鬼,甚至吉布森说他对赛博空间的描写基本上是为了听起来很酷:

“我创造‘赛博空间’(cyberspace)这个词时,我只知道这似乎是个比较见效的热词。听起来似乎令人回味,但本质上毫无意义。这个词暗示了某种东西,但没有真正的语义意义,就算对我来说也是这样,当我看到它跃然纸面时并不能想起什么。”

至于大街(The Street),斯蒂芬森的元宇宙里面那个相当于拉斯维加斯大道的地方,那条任何人都可以扮演化身,来逃避自己肉身所处的残酷现实的地方:那只是他妈的《第二人生》。2003 年,我们就制造了一个虚拟世界,这里面可以做任何事情。

或者,大街也许是《魔兽世界》或VRChat。如我们所知那样,互联网比斯蒂芬森的元宇宙要大得多,因为它不只是一个共享环境。它更加灵活,是我们想要创建的任何大众或小众的虚拟世界的连接媒介。

科技亿万富翁为什么要追逐科幻的元宇宙?难道他们不明白这些虚构的虚拟现实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很棒,但实际上如果一天有 12 小时都要生活在里面的话就太糟糕了?我确实不知道为什么,但我认为这可能跟他们拒绝承认自己是坏人有关。

元宇宙是胡说八道,因为科技大亨没有抓住赛博朋克反乌托邦的部分

《神经漫游者》游戏封面艺术(图片来源:Interplay Productions)

除了NFT,加密货币,或任何其他令人费解的,跟2021 年科技格局相关的废话以外,真正让我想把整个拳头都塞进嘴里吞下的是这个部分。推动创造元宇宙的努力,至少是来自像 Epic 和 Facebook 这样的公司的那些努力,似乎完全建立在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对《雪崩》的解读之上:他们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未来技术令人惊叹的愿景上,同时又完全无视这本书对资本主义的挖苦讽刺。

《雪崩》的第一章先介绍了主角阿弘(Hiro Protagonist,又叫做速递员,The Deliverator)的高科技装备与精英技能。他之前是一名程序员,现在是送披萨的。而且那时候只有一家比萨饼公司,由黑手党经营,而美国的大部分地方都已经变成私地,被企业瓜分完毕。

斯蒂芬森的写作风格非常有趣,我想你可能会把由披萨黑手党管理的社会误解为一件好事。但Tim Sweeney和马克·扎克伯格可不会认为自己是披萨黑帮老大。他们不断呈现的,是这样的乌托邦元宇宙愿景,那就是大家会在一个虚拟的乌托邦里面互相交谈,哪怕这样一个乌托邦是建立互联网的基础之上,而这个互联网已经被大型公司用一大堆钱以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重塑过了。

在 2021 年 9 月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Tim Sweeney设想了广告的未来。他说:“想要在元宇宙里面占有一席之地的汽车制造商是不会投放广告的。他们会把自己的汽车实时投放到那个世界里,你可以开着它到处走。他们会跟众多有着不同经验的内容创作者合作,以确保他们的汽车到处都可以玩,并确保汽车受到应有的关注。”

但是,在“内容创作者”大军的帮助下,虚拟汽车怎么才能诱使到元宇宙里面去驾驶它呢?在里面开车就会比观看 YouTube 的前贴片广告更好吗?由此外推的话,元宇宙就将是一个广告和真实性更难区分的地方。这是个商业梦想,不是创意梦想。

如果 Facebook——抱歉,Meta——是元宇宙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的话,那么它当然会对充斥广告的动态消息做出一些新调整。这会是零工经济的自然延伸,某个可怜的人,会“穿上”小丑服装,在元宇宙的某个虚拟的街头,大声兜售来自叙利亚的可怕消息,然后每小时能拿到 0.00000000001 比特币的报酬。如果 Epic 设法创造出 Sweeney 的乌托邦元宇宙的话,也依然会以促进 Epic 自己的利益以及利润高于一切的方式去建造。任何大型科技公司都没法在不成为反派的情况下建设元宇宙。

译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