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消息:杀疯了的AI绘画,真的会颠覆游戏行业吗?

过去几年,AI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惊人成就,但却罕有一项技术像AI绘画一样,不仅给圈内人带来震动,还让圈外人也加入狂欢。


【资料图】

在它的帮助下,绘画这样一项对天赋有所要求、需要经年累月练习才能习得的技艺,可以被简化成一种「与机器进行图文交互」的“开盲盒游戏”。

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平台上输入自己想象中的作品的关键词,快则十几秒,AI就能端出一幅质量不俗的作品。比如下面这幅:

(关键词:A dream of a distant galaxy, by Caspar David Friedrich, matte painting trending on artstation HQ)

上面那幅画作其实还模仿了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风格。他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其风景画在当今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代名词。由于《云端的旅行者》是其代表作之一,所以AI生成的作品里总能看到类似的黑色人物剪影。

(云端的旅行者)

除了指名某位大师,也可选定不同的流派,比如下面就是经典的国风水墨:

不仅仅是场景,人物也能驾驭:

甚至二次元也不在话下:

(关键词就一个「sky」,多少有点过度解读)

如此强大的黑技术当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诞生的,早在2015年,谷歌就曾推出过DeepDream,不过直到今年,Disco Diffusion、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NovelAI等平台相继向公众开放后,AI绘画才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高品质画作能够带来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加上极低的上手门槛(不只操作简单,硬件要求也较低,大部分都能在网页上运行,虽然需要为服务器付上一点费用);以及快速高效,能够在短时间内产出大量内容,因此AI绘画的话题热度持续发酵。

不过细看,你还是能感受到这些作品的不足。比如场景图虽然细节饱满,但元素有时会过度堆叠导致杂乱无章;人物也可能存在比例不协调的问题;而且就算你的关键词“咒语”念得再多再细,也还是无法真正掌控AI的创作。

现阶段,AI绘画产出的大部分作品都需要经过再次加工,要想完全替代人类画师尚不可能。

但AI绘画的强大毋庸置疑,而且发展迅猛,大有一种颠覆行业生态的趋势。如此强大的技术,自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争议。

01谁感到危机?谁看到机遇?

科技无善恶,人性却不同。前不久,推特用户盗用画师直播稿图,然后上传给AI出图,结果早于该画师发布,虽然细节略显粗糙,但整体效果还是与画师的成稿高度相似。

(甚至贴脸嘲讽)

这种行为,于情于理都应受到谴责。但谴责过后呢?AI绘画异军突起,行业规范的确立和相关法律的完善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更麻烦的是,AI绘画也无法无中生有,在产出之前,它们需要先借助海量人类画师的作品进行机器学习。而它们产出的画作,也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拼合,理论上只要样本足够丰富,就能在“融会贯通”后产出更多富有变化的内容。

8月底,主打二次元头像的Mimic上线测试,用户只要上传一定数量画作,AI就能在学习后产出相同画风的作品。结果平台因为遭到大量画师抵制被迫停止测试。

这种难以界定是否构成抄袭,但其实是未经授权使用了大量画师的作品进行训练,然后将产出内容用于牟利的行为,创作者该如何反制?现阶段,或许只能依赖舆论压力,而这就给维权带来了极强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如果要支付这些创作者报酬,又该如何衡量他们的贡献?

关于这个问题,图形起源CEO史海天在《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分析AI会如何改变视觉内容的创作和分发》一文里,提到可以利用注意力机制对艺术家的贡献进行量化。简单理解就是根据算法计算艺术家对作品产生影响的比重,然后向他们支付相应报酬。

不过也有一些创作者对“借鉴”问题持开放态度。比如Karakter工作室的艺术总监Floris Didden在接受kotaku采访时表示,他并不排斥AI创作,因为艺术家也经常从彼此的作品中寻求灵感,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工作室部分参与的部分项目)

但抄袭、版权收益还不是最让创作者们忧虑的问题。微博用户西仔LittleC在《AI绘画发展史(伪?)》中描绘的未来,或许才是他们对AI绘画感到忧虑的真正原因。

在西仔LittleC描绘的未来里,AI平台通过低价甚至免费吸引到大量用户为其训练AI绘画,同时在网络上大量爬取未经授权的图片;

在AI低价格和高效率产出的组合拳面前,初、中级水平的人类画师完全失去竞争力,纷纷外逃,久而久之,市场上的大部分作品也越来越同质化,只剩部分顶尖画师还能在行业立足;

而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化,以及用户对新画风的渴求,平台自然会盯上顶尖画师,此时或许法律法规已经完善,平台需要向他们支付版权费用,但上述“驱逐”初、中级画师的过程会再度上演;

由于人才断层,加上没有新鲜血液输入,最终必然导致行业枯萎。

这是相当糟糕的一种情况,不过事物的发展总是受多方制约,未来的走向不见得真会如此绝望。

或许,AI绘画短时间带来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但用户总会有新的需求,而AI的高效率会加速审美迭代,所以平台在竞争的驱动下,可能会需要更多创作者提供更富有变化的内容。

史海天的文章也提到,未来图片版权可能名存实亡,参与建立AI数据集将成为艺术家的主要收益。

创作过漫画《刃牙~豪仔~》、《宝可梦黑·白》形象插画的斋藤直葵则乐观地认为,AI绘画不会夺走创意工作,反而会增加从业者数量。因为之前不是创意工作者的人也能参与创意工作。

他以2012年上线的Irasutoya(一个免费提供插画的网站)为例,当时也有一些画师发出「工作会被抢走」的类似不满。

虽然Irasutoya确实导致部分工作需求(例如杂志插画)减少,但整体却促进了行业创作的繁荣。而且他还指出,这几年间单幅插画的价格其实上涨了不少。

不过说到底,上面都只是各方对事物发展可能性的一种预测。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AI绘画在某些领域的具体应用,或许能进一步拓展我们对未来可能性的认知。

就以我需要密切关注的游戏行业为例。

微博用户正义的史官提到他们的游戏已经开始用AI来创作一些icon。这些内容一般不会涉及版权争议,而且AI产出的效率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比拟的。

灵游坊CEO梁其伟则从决策者的角度出发,指出AI绘画的价值,在于「AI能帮助决策者(或甲方)成为更好的决策者(甲方),至少对游戏来说是如此」。

他认为,一个项目的美术风格和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决策者,而非项目的美术执行者。AI能帮助制作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和美术人员的沟通效率;同时AI的高效率也能促使他们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网易雷火艺术中心的原画师奕艾,在《在深入体验了AI绘画之后,我对它的态度是……?》一文中也认为策划可以利用AI来提升效率。

「以往策划同学和我们沟通,通常也是要自己先找几张参考图,然后告诉我们想要的感觉——但是这样毕竟不直观。现在有了AI之后,其实他就可以自己生成一些他想要的概念图直接给到我们,省去了大量的沟通成本和理解成本。」

无论是执行者还是决策者,在品尝到AI绘画的便利性后,应该没有什么理由会放弃如此高效的工具。尤其在项目越来越庞大,越来越讲求工业化的当下,这种高效率工具的应用前景无疑值得期待。

02技术变革总会先社会变革一步到来

在讨论AI绘画技术的冲击与应用的同时,由于涉及人类独有的感性内容创作,所以AI绘画到底是不是艺术的问题很自然也会成为争议的焦点。

这是个很形而上的问题,与之前所有和AI有关的文学影视作品一样,本质都是对人类独特性的一种自我审视,只不过这次的讨论被圈定在一个更加具体的范围内。

当人类的感性创作可以被无情感的造物量产,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太形而上的问题很难探讨出个所以然来,所以还是让我们回归现实,看看一些具体案例。

AI画作的价值可能远超你的想象。2018年,一幅命名《Edmond de Belamy》、使用GAN(生成对抗网络)产出的画作,出现在知名拍卖行佳士得举办的拍卖会上。这件拍卖品的预估价在7000到10000美元,最终成交价却高达432500美元。

如果说我们尚且可以将上述拍卖品视为一件商品,那么今年8月底,一幅由MidJourney生成、名为《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太空歌剧院)》的画作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上获奖,则实实在在地触及到了“艺术创作的底线”。

然而更早之前,美国版权局则拒绝授予AI作品版权的请求,理由是「人类原创是版权保护的前提条件」。

AI绘画的出现,挑战的不仅仅是行业生态,还有人类的伦理道德观。而且比起探讨「AI的命是否也是命」这种还只停留在科幻作品中、允许我们优哉游哉幻想的命题不同,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是更为实实在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过技术变革始终先于社会变革到来,而且往往只有这项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才能加速推进社会变革的到来。

03结语

一项技术一旦被广泛应用,除非被取代,否则它的发展必然是不可逆的。尽管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却能够以史为鉴。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至今,每次技术变革虽然都会带走一些旧产业,却也催生出更多新的岗位需求。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人看到了危机,有人却看到了机遇。作为原本就身处行业之中的人,或许转换一下思路,就会发现自己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优势。

不过有一点需要明确,阻挡技术变革的浪潮或许不自量力,属于自己的合法权益却值得捍卫争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手游那点事”(ID:sykong_com),作者:shadow,36氪经授权发布。

标签: 社会变革 未经授权 浪漫主义